PRESS
2016/11/21
share:
跟德豐一起來蓋木房子吧! 我們的零碳建築夢

世界的零碳建築

於一九九七年的「京都議定書」至今年最新的「巴黎減碳協定」,經歷二十年光景,減碳與環境保護已成為國際共同的語言。

 

零碳建材的研發也已成為國際建築的趨勢。2020年東京奧運主場館設計的公布,也宣示了木構建築將在世界發光。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從同是木構提案的伊東豊雄建築師手中獲得了勝出,也將預算從原為競圖首獎札哈哈蒂事務所方案的21億美元降至15億美元。成為對於環境與預算上「雙贏」的建築。

 

反觀台灣建築,五十年的木構造斷層成為與世界接軌的代溝,也讓我們反思,在森林面積超過一半的台灣,要如何運用自身資源與技術達到減碳節能的永續建築目標。

 

台灣的木構環境

 

台灣從光復後木材便多為輸出,建築形式也改以磚造為主。都市化後更以鋼筋混凝土為設計主軸,所以在建築教育中,木構相關課程也成為少數。一般民眾對於木構房屋的經驗也多停留在早期的寺廟建築與渡假小木屋,觀念上也都多建立在「易燃」與「脆弱」的不安全感上。對於位在地震帶上,又是颱風必經之地的台灣,如此的觀念便阻擋了木造建築在台灣落地生根的可能性。

 

但在近十年,加拿大、芬蘭等林業大國積極發展建築用之實木建材與工法,挑戰二十層樓以上木構建築設計,並多方研討木構都市的未來性。而鄰近台灣的林業大國日本,也在這波潮流上深入研發展出適合亞洲氣候之木構提案,並對應地震帶上的環境特質,在木構造的防火與耐震性能上有多處突破。

 

在環境意識的抬頭下,台灣也開始思考真正適合本地的建築形式與材料。根據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的統計,台灣營建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約佔全國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積極尋找可以在鄉村與都市同時實踐的建築低碳方案,追求能與自然共生的自然建築,是台灣建築必經之路。

 

建築材料的有機思考

 

單就建材的使用上,生產一公斤的水泥需排放0.4公斤的二氧化碳,生產一公斤的鋼筋需排放2.32公斤的二氧化碳,相較於前兩者,木材是在不斷的光合作用中以固碳的形式來生成,所以是唯一的負碳建材。在房屋建設過程中,同樣以一戶40坪住宅來計算,混凝土、鋼骨、木造的排碳量分別為78.5公噸、53公噸、18.5公噸,木構建築的排碳量僅有前者的1/3至1/4

。若計算到未來房屋拆除時會帶給土地的負擔,也唯有木構的建築是可以生於自然並且回歸於大地中的永續建材。經歷了鋼與混凝土的百年紀元,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日,重啟木構建築是當代建築的重要議題之一。

 

目前在台灣較常見到的木構造建築多以混凝土、鋼材與木材混構的方式來設計。運用「大跨距結構集成材」技術輔以鋼構與混凝土基座的構法極適合發揮在量體龐大的交通、教育、美術等公共建築上,而純粹木構建築的住宅與小型商用建築皆仍在萌芽階段,無論是在現有建築法規上亦或是工法技術上都有待突破與更新。同時,面對台灣木構建築的教育與產業斷層,加速引進國外先近技術與構造系統成為台灣木構發展的新契機。但如何將國外技術在地化,順應台灣環境做再次研發與設計,開啟政府法規端的支持與鼓勵,都是必須同步思考的重要課題,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高層木構的世界經驗

以目前最新的CLT (Cross-Laminated-Timber)多層次實木結構積材工法為例,木構建築在日本、芬蘭、英國(ex: ooppea 木造八樓公寓、英國Graphite Apartment)皆已開始服務五至九層樓高的都市公寓;關西地震後,日本政府嚴格限制五層樓以上之建築使用混凝土構造,鼓勵鋼構與木構,但目前台灣建築法規針對木構住宅仍停留在四層樓的樓高限制,無法對應不停進步中的建築工法,對於木構的防火與結構性能規範也仍在初步建立中。

 

唯有符合世界潮流的木構建築技術與法規,與富有現代木構觀念的使用者,可以帶起台灣再生林木材使用的蓬勃風氣,進一步給予本地林業發展的契機與足夠的消費市場,達到產業鏈建立後降低碳足跡的最終目的,成為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最好答案。期許在邁向零碳建築的世界趨勢中,台灣不會缺席!

 

所以,熱愛木構的各位,跟德豐一起來蓋木房子吧!

延伸閱讀:

2016台灣建築雜誌 Vol.246 現代混合式木造建築的發展及台灣未來的機會

http://www.ta-mag.net/ta/News.php?id=884

2016 台日木構造技術交流研討會(12/18 台北世貿)

http://www.tabc.org.tw/tw/modules/new ... .php?storyid=1381&uid

© 2015 Te Feng Lumber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GILE